重讀《平滬通車》:信賴危機與找九宮格空間訛詐游戲–文史–中國作家網

原題目:張恨水《平滬通車》中的信賴危機與訛詐游戲

摘要:本文透過引進鐵路觀光的經歷視角,剖析、解讀張恨水《平滬通車》中的艷遇與說謊局,以此提醒古代主面子臨的窘境。車廂作為新型的變動位置空間,既是故事產生的佈景,也是生孩子敘事的裝配;車廂內與生疏人的相逢既是鐵路觀光的廣泛經歷,也是建構古代主體的主要機制。在此頭緒下,《平滬通車》不只是一個包括傳統品德說教的古代傳奇故事,其對鐵路觀光的描繪指向了古代社會中抽象系統與生疏他者所包含的風險。男配角講座場地胡子云受騙上當并非是由於猛攻傳統,恰好是遵照了古代的規定,才在感性的推論中得出了分歧理的成果。張恨水塑造的女lier柳絮春,除了象征古代性的欺瞞與恐怖外,更是表現了古代主體的實質特征——推翻活動、無法界定。

要害詞:鐵路觀光、車廂相逢、張恨水、《平滬通車》、古代主體、生疏他者

一、車廂中的艷遇與說謊局

《平滬通車》是有名淺顯小說家張恨水的作品,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為數未幾的一部以鐵路為主題的中篇小說。其最先于1935年開端在《觀光雜志》上連載,簡直每期一章,完成了傳統章回體小說與古代民眾媒體的完善聯合。該作文筆幹練、敘事流利,佈滿對于人間情面冷熱的細節描繪以及出門在外的耳提面命。上海百舊書店于1941年將其零丁成書出書,短短5年間就重印7次,那時的滯銷水平可見一斑。

故事佈景設置在1935年1月3日下戰書3時5離開行的由北平(北京)中轉上海的列車上——與實際中的列車時辰表完整分歧。男主人公胡子云是上海的銀內行,甲等車廂里的乘客。他在餐車里相逢了一位年青貌美的摩登女郎柳絮春,后者因未買到臥展票而憂愁。兩人暗送秋波摸索之間開端扳話,胡子云發明這個不期而遇的生疏男子竟然還算是本身的遠方親戚。面臨這位婚姻不幸的新派男子,胡子云不免見色起意,約請柳絮春往本身的甲等包廂內歇息。柳絮春舉止優雅、知曉英文、為人慷慨,胡子云像著了魔似的對她積極尋求。在這段艷遇中,不只勢利的茶房,欺善怕惡的查票員飾演著不少戲份,更是交叉著與其他車廂乘客們的故事:隔鄰甲等車廂內攜帶愛犬的年夜少爺齊有明,二等車廂內胡子云的故人故交、為人圓滑的傳授李誠夫以及曾有幾面之緣的余太太,三等車廂內柳絮春已經的同窗、貧寒恩愛的張玉清佳耦等等。就在二天二夜的旅行過程行將停止,火車快到上海站時,自認為會抱得佳麗回的胡子云方從夢中驚醒,發明本身皮箱里的十二萬巨款不知去向,柳絮春也趁他睡著之際在姑蘇站靜靜下車。借助茶房的陳述和齊有明的新聞,胡子云才豁然開朗本身中了說謊局,那老鴇出生的余太太更是女lier柳絮春的同伙,而三等車內所謂已經的同窗跟柳絮春實在并無幾多寒暄。小說開頭是數年后,曾經窮困潦倒、衣冠楚楚的胡子云再次搭乘此趟列車由上海前去北平,只不外此次他成了三等車廂內最底層的乘客。當列車又顛末姑蘇站時,舊事不勝回想的胡子云看到車窗外年青貌美的摩登女郎不由墮入猖狂。他跳下車往正告女郎身旁富翁樣子容貌的男人警惕女lier,卻被人視作瘋子,為持續前行的列車所擯棄。[1]

早在1913年上海至北京就有每禮拜開行一列的搭客火車。自1933年起,改為逐日對開一列,搭客要在南京下關至浦口間乘渡輪過江。1934年開端采用火車輪渡的方法,即乘客可以留在車廂內隨原車一路過江,運轉時光延長至36個小時。[2]至此,北京和上海之間的空間間隔被嵌進進一個完全封鎖的鐵路體系中——人只需待在車廂內,有關承載其下的是鐵軌仍是汽船。小說中的“通車”即是寄意在此,作者借余太太之口評論道:此刻如許出門算不了什么,只需在北平前門上了火車,就算到了上海北站。這趟在線的列車裝備天然是豪華講求——甲等客堂車和餐車的外部樣貌可借那時報導的照片加以領略(圖1及圖2);[3]辦事程度臻至一流——《觀光雜志》主編趙君豪乘此線自上海北游后,稱滬平通車“惹起搭客無窮的好感”。[4]

男性乘客在車廂內相逢生疏美男的故事在之前的文學作品中已多有呈現。除了劉吶鷗的《景致》,更早還有另一位鴛鴦蝴蝶派作家朱瘦菊的小說《新歇浦潮》,此中第八十二回就有“彭令郎車廂逢艷侶”的情節。但車廂內的漂亮男子以一品種型化的新女性抽像呈現——身著高領皮年夜衣的摩登女郎則是1930年月的文明產品。那時《民眾畫報》曾刊載廣州一個名為“羊社”的文藝繪畫社團之作品,有一幅漫畫《車廂內的不受拘束神》即是刻畫這種歐化的時興女性(圖3)[5],與《平滬通車》對柳絮春的文字描寫及所配插圖千篇一律(圖4)。[6]

車廂里的摩登女郎實在是獵取財帛的女lier,如許的橋段在那時消息報導中不足為奇。陳建華發明上海小報《福爾摩斯》1928年刊載的一則消息《寧滬車中之佳麗計》便是一例,此中生疏男女在車廂中彼此注視、藉由茶煙之事開端扳談的套路與《平滬通車》的情節極為相似。[7]除此之外,像《火車中之新說謊術》報導的是南洋一位商人在火車中被美艷的泰國少婦用咖啡迷倒,喪失財帛而年夜發精神病。[8]《火車中又發明美麗妙齡女賊》講的是南京至上海特快列車的甲等車廂中,一位有錢少爺相逢一位生疏男子,兩人異樣是以借火抽煙為由,互通款曲。該男子裝扮時髦,風度綽約,扳談之中更是顯得對于國度年夜事、社會平易近生等頗有看法。少年對女郎崇敬至極,心神泛動,認為碰到了本身幻想中的愛人而死力示好。比及他財帛盡掉,女郎也自半途下車后,才認識到其“實乃一神技之女偷也”。[9]無能否認,《平滬通車》的故事和這些消息報導存在必定的聯繫關係性,但這并不料味著它反應的是某種客不雅現實,何況這些消息自己都有太多可疑之處。

無論是在中國仍是東方,女性剛進進古代公共空間時,其作為被害者的機率要遠遠高于本身成為加害者的機率。陌頭、公園、車廂,女性在這些公共場所不單是能夠和男性一樣遭遇不測,還會由於本身性此外原因而面對更多的不安與要挾——這是男性漫游者和冒險家無法想象的。維多利亞時代的英都城市和20 世紀初的北京城都存在著相似的景象:男性作者主導下的消息報導、游玩指南以及淺顯小說,都在死力警告女性新的公共空間對她們來說是若何風險并時辰提示作為女人本身的懦弱有力。[10]與需求漢子維護的荏弱男子絕對應的,則是文本中常呈現的另一女性抽像 :會禍患漢子、謎一樣的風險女人。假如說前者是針對女性讀者的規訓,那么后者則是面向男性讀者的教導。車廂中的生疏女人永遠都是時髦美麗、佈滿引誘的,她們時辰都理解應用本身的女性特質往引誘、訛詐、誣告、偷盜那些處在蒙昧和主動之中的男性乘客。所以火車上的lier必定是由漂亮而狡猾的女人擔負——她們不成能超越本身的性別特質往干男劫匪的活,固然有時會和他們共謀。[11]荏弱男子和風險女人都有著被男性作者物化、類型化的偏向,甚至必定水平上是對古代公共空間中女人的臭名化。但這并非需求我們往徹底質疑車廂中說謊個人空間漢子財帛的摩登女郎所具有的汗青真正的性,只是必需謹記這種“真正的”及在文學中的再現同時也是男權認識形狀的產品。正如女性主義學者伊莉薩白·威爾遜(Elizabeth Wilson)闡述的那樣:男性作家及其筆下男主人公揮之不往的焦炙和苦楚是和性的不雅念慎密聯絡接觸的,在都會周遭的狀況中體驗無窮能夠的同時面對致命的風險。由此古代女性在城市中老是被再現為勾引者、妓女、腐化的女人、女異性戀,但也具有遭遇風險時的仁慈女性特質,以及克服引誘和磨難的好漢女性特質。呈現在古代公共空間中的女人是城市的闖進者,是凌亂和題目的癥候,是城市中的斯芬克斯(Sphinx)。[12]

剛好周蕾(Rey Chow)為《平滬通車》供給了一個女性主義版本的解讀。在她看來,這一鐵路觀光中艷遇變說謊局的故事要害是奧秘風險的女性他者與古代性的結盟,并被越來越商品化的古代世界付與了符合法規位置。胡子云淪為這場訛詐游戲的輸家,是由於其本身作為傳統的男性沙文主義者,既被新的世界所擯棄又無法回到舊世界中往。盡管他曾測驗考試對這新的世界停止說明,卻認識不到光暈(aura)消失的古代世界危機四伏,只能落進他者的圈套。而柳絮春之所以成為贏家,正是由於作為社會邊沿人的女性成分——她能具有撲滅性的氣力不只是由於艷遇中性的角力,更是由於她自發地自我貶損為竊賊、妓女、一個歐化的女人。柳絮春的古代生涯方法和火車的運作遠相照應:冷淡無情、佈滿效力,從不等候他人。[13]這種說明背后有著激烈的小我成分政治姿勢:鴛鴦蝴蝶派的淺顯作品持久被古代文學史占據正統位置的五四作家所鄙棄,這為周蕾設定了一個從邊沿地位動身的契機。她發明這些作品中所具有的感傷、煽情、說教,以及碎片化、戲仿性的論述正代表了一種女性化古代性特質,以此挑釁占據中間的、代表男性特質的五四作家,把價值完整倒置過去。周蕾對《平滬通車》的瀏覽不乏啟發,卻由於抗衡性太強——過分在意一種中間/邊沿、男性/女性的二元對峙框架,經常將文本停止過度闡釋。銀內行、甲等車廂乘客胡子云,明明具有明顯的感性盤算才能和豐盛的古代觀光經歷,卻為了合適上述公式,而被劃為傳統中國的代表。異樣,柳絮春成為車廂中的女lier能否是由於女性主體意志的選擇我們不得而知,她所搖動的更像是古代的感性規范而非一種想象的傳統。簡言之,假如我們器重的是傳統/古代,男性/女性在權利關系中所處的地位而不是這一關系自己,那么成果只能夠是倒置了中間/邊沿地位上的對象而沒有真正推翻這一權利形式。

鑒于此,我將從信賴危機和女性主體兩個角度對《平滬通車》予以新的解讀。起首,車廂不只是艷遇產生的佈景,鐵路也不只是古代性的象征——它們都實在地介入進了這場與生疏人的相逢。說謊倒胡子云的不只是飾演摩登美男的柳絮春,還有車廂、鐵路及其背后全部的古代抽象系統。其次,柳絮春的多重成分飾演及女lier這一匱乏的主體稱呼,正闡明主體實質上無法界定、并不停對存在。她的推翻氣力并非起源于和傳統男性對峙的古代女性建構,而是作為她者在永遠成為主體的經過歷程中一次又一次的展演行動(performative acts)。

二、古代主體的窘境之一 :抽象信賴

齊美爾(Georg Simmel)將男女之間的艷遇視作古代性冒險經歷的典范,是由於它同時包括了欲看的強力與感性的讓步。冒險家們要想勝利,除了依附本身的才能之外,還必需祈求內在于個別之上、不成盤算的命運。[14]彼得·貝利(Peter Bailey)受此啟示,對維多利亞時期火車中的艷遇及其文學表征停止了切磋。車廂從一開端就被視為男女豪情冒險的最佳場合:乘客在此中臨時解脫了家庭、任務的成分約束,與生疏人一路心照不宣地停止腳色飾演游戲。與維多利亞時代主流認識形狀對性的壓制構成對照,車廂成了跳脫這些教條規范的“法外之地”,演出著快餐化的古代“狂歡節”(Carnivals)[15]。馬修·博蒙特(Matthew Beaumont)則延續弗洛伊德的頭緒,將車廂界說為一種“詭異處所”(locus suspectus),追蹤關心東方古代文學和片子是若何以車廂中的犯法來表示個別的自我同化。而車廂在作為犯法現場的意義上,組成了古代經歷的原處情形。[16]聯合這兩方面來看,艷遇和犯法,快活與撲滅,歷來都是車廂一體兩面的存在方法。

《平滬通車》里艷遇最開端在餐車上產生。依據文本所述,餐車處在銜接三等車廂和頭二等車廂中心的地位。不外依照列車的規則,只要甲等和二等車廂內的乘客才可進內。這以本錢為門坎規定的特定空間給里面的花費者供給了一種回屬感,也限制了胡子云往想象另一位生疏男子成分的范圍:女先生?姨太太?都不像,但總之是屬于闊人之流的摩登密斯。而犯法停止的現場——甲等車廂倒是整列火車上最為豪華和平安的私密空間。當列車停靠在較年夜的車站時,茶房為了諂諛胡子云表現本身會幫他把房門鎖緊,叫他不消煩惱儘管下往逛逛。對于這種金錢買來的平安與溫馨,胡子云天然視作理所應該,但同時又更愿意把它想象成是對本身做為一個古代文明搭客的獎賞。小說中借胡子云之口抒發的兩處群情,極為活潑地描繪了這種有錢人心態 :

并不是由於我有飯吃,我就說花不起錢的人欠好。簡直的,大眾場合,老是花錢多的處所,次序要好些。譬如片子院,賣一塊錢門票的影院,里面是咳嗽聲都沒有,一毛錢門票的片子院,那里面就像倒了鴨籠一樣了。[17]

此刻青年人,動不動就說鏟除階層,這是談何不難的事。你看,就是當小販的,他們也分階層,無力量的,不受拘束安閒的,在站里面作生意。沒無力量的,就在木柵欄裡面等待顧客了。[18]

這種怡然自得的優勝論調,和日后胡子云在三等車上遭人厭棄,由於一身襤褸而不敢往和別人計較等窮困潦倒的情況構成極為光鮮的對照。此時還未遭罪的胡子云天然不會斟酌這些,在與李誠夫、余太太的說話中,他死力想表白本身之所以頭角崢嶸,不但是由於有錢,還由於本身的行動舉止算得上是“火車上的典範搭客”:一個講衛生、守次序的古代文明人。不消說,在胡子云眼中,柳絮春除了有錢外,舉止文明、立場慷慨,當然也是屬于這種“典範搭客”的范疇。可見美色只是誘因,真正讓胡子云安下心來敢于對柳絮春睜開尋求的是后者的言談和行動。這種有關古代文明搭客的想象無疑在艷遇和說謊局的順遂停止背后起了火上加油的感化。

與此相似,平滬鐵路的運轉時辰、經停站點以及沿途的處所常識,這些看似客不雅的信息也在兩人的比武中有著傾向柳絮春的嫌疑。余太太在和柳絮春的兩次機密對話中,斷斷續續地觸及火車沿路過過的城市:“以不外姑蘇為宜”,“鎮江最好”,“常州無錫都沒有鎮江好”。對于讀者來說,曾經模糊猜想到她們是在斷定下手的地址和機會——這些都是列車會逗留較長時光的站點;但對于胡子云而言,這些車站的名字不外是旅途道路上的符號罷了,何況他對這些處所更是了若指掌——好比小說中各個處所的勝景特產往往以胡子云的視角來為讀者先容。張恨水經由過程此種論述伎倆一方面讓艷遇/說謊局的成長共同真正的的鐵路運轉狀態使讀者佩服,另一方面借文中人物的闡述為那時《觀光雜志》的讀者供給適用的出行信息。那么令讀者不免迷惑的是,為什么一個觀光經歷這般豐盛、把握了沿途信息的乘客胡子云依然還會受騙上當?真的是由於他色令智昏,掉往明智了嗎?實在否則。由於《平滬通車》的全部故事都是在提示讀者胡子云之所以受騙上當不是由於他缺少經歷和知識、沒坐過分車,恰好是由於他太依靠于曩昔的經歷、信任本身積聚起來的觀光常識,反而落進了生疏人的騙局。

一個典範的例子就是浦口渡江那一段:火車輪渡時,柳絮春捏詞要往下關買咸水鴨而從浦口下車,現實上是為了和余太太約定終極的地址。胡子云對此漫不經心,反而感到這位蜜斯的舉措著名士氣,很脫俗。在旁擁護的李誠夫由此揣度柳絮春必定是老走平滬路的常客,說明道:“這一渡江,此刻雖是省了搭客下車上船,下船上車,可是這渡江的時光,交流其實是長得很,簡直要到達四個鐘頭。所以由南方到南京來的人,雖是坐在車上可以過江,也不愿坐了車曩昔,老是由浦口下車,坐了渡輪走,由於如許走,至多是要早三個鐘頭進城的。”“老坐這趟車的人,到了浦口,立即過江,到下關往洗個澡,還可以到館子里往吃餐晚飯,從自在容的由下關車站上車來一點也不誤事的。”[19]李誠夫此番說話現實上是針對《平滬通車》那時的讀者而言,既闡明了“通車”一事的前因後果,又為潛伏的搭客給出了打發時光的提出。但在艷遇/犯法的成長頭緒里,這一觀光知識卻成了麻痹胡子云、保護柳絮春行說謊的助力——為什么要往猜忌任何一個正常搭客都能夠做的事呢?這不只表現了張恨水在情節展陳上的奇妙,更讓整部小說超出了規訓搭客行動、傳佈觀光信息的導覽范疇。由於非論是之前文明古代的“典範搭客”之規范想象,仍是此刻有關鐵路觀光的知識,都缺乏以包管乘客在車廂中的平安。一個看似正常的生疏乘客能夠是對“我”圖謀不軌的lier,而“我”所取得的常識、積聚的信息異樣會被他/她加以應用。所以在與生疏乘客的相遇中,常識與經歷都不成靠,獨一能做到的是克制本身的欲看。這并非是欲看自己要為車廂中的罪惡擔任,只不外尋求欲看所要承當的風險遠弘遠過感性盤算的斟酌。鑒于艷遇和犯法過程中的不成測控原因,主體只要以控制欲看、限制與生疏他者深刻來往的措施將這兩扇門同時打開。

不得不認可,胡子云在追逐欲看的經過歷程中仍然堅持了感性謹嚴、時辰盤算的古代人特征。現實上他歷來沒有真正對柳絮春安心過。在約請柳絮春進進本身的甲等車廂后不久,胡子云就趁她出往時偷偷檢查她的皮包以打聽她的內情,想了解里面能否躲有什么機密。隨便放置的錢票讓胡子云信任這是闊少奶奶對金錢不在乎的表示,一枚不戴了的訂親戒指印證了他之前有關柳絮春婚姻呈現題目的料想,而一封寫給友人的信下面有著在杭州的詳細地址更向他證實柳絮春不是一個去路不明的人,她有著本身的關系網有著本身的成分。從事后的角度看胡子云確切不是一個勝利的偵察,但我們不克不及是以否定他的盡力,以及他諸多猜測中包含的公道性。另一處細節更為直接的闡明,胡子云即便在知足了性欲、春宵一刻之后,依然冷淡地皮算著本身和柳絮春的關系。“看她的樣子,臉上也帶了不少的聰慧,處世的門坎應當是很精,何故她怎肯如許的,讓男人占盡了廉價?是了,她雖說不在乎錢,但是錢如許工具,畢竟是可以吸惹人的。她必定是以我是個銀內行,和我一起配合起來,無論怎么著,也可以獲得一些銀錢上的方便。此刻她決不會沾我一文錢廉價的。一朝一夕,生怕就談到錢上往了……”[20]

這番考慮既流露出胡子云“銀內行”的本質,也讓我們看到胡子云不是沒斟酌過柳絮春圖謀本身財帛的能夠性。他只是最基礎沒料到說謊局會來得如許快——36 小時的旅行過程中,更沒想到竟然就產生在火車上——平安的車廂、嚴厲的軌制、熟習的線路、文明古代的乘客等等幻象轉眼就崩塌了。正由於這般,我們不克不及將說謊局勝利的緣由簡略歸納綜合為胡子云被一個生疏的摩登女郎說謊取了信賴——他的信賴歷來不只是針對另一個詳細的小我,而是一種攙雜著車廂空間、乘客規范、鐵路體系、常識經歷的“抽象信賴”(abstract trust)。

“抽象信賴”是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最早提出的概念。在前古代社會,時光與空間是聯絡接觸在統一個詳細場合中的,社會關系在這種熟習的在場(presence)和地區性運動中根據家庭氏族、宗教崇奉等延睜開來。但古代性的到臨招致了時光與空間的分別,社會關系從底本彼此互動的地區性聯繫關係中離開,并且在一個無窮跨度的抽象時空中以不在場(absence)的方法從頭組織。無限個別在無窮的時空中必定會見臨信息的缺少,而信賴即源于時空中的不在場。究竟,我們不需求對一個永遠為我們堅持可見的對象或一個讓我們徹底把握的體系懷抱信賴。是以吉登斯以為,信賴實質上與古代性軌制相干。在古代社會中,信賴被授予的對象不再是個別,而是抽象的才能;信賴觸及的內在的事務不再局限于許諾和感情,而是包含象征符號、專家體系在內一切常識和信息匯集的抽象系統。抽象信賴成了主體必需具有的才能用來處置時空中的不在場,而這題目背后往往指涉另一個主體看不見的運動,即他者的不受拘束。[21]吉登斯還靈敏地發覺到,這種抽象信賴的發生不只影響了本體論上的平安感——和主體漂浮不定的成分綁縛在一路,也與密切關系的改變互相關注——在艷遇這種新型的浪漫戀愛中,熟習與生疏的兩種狀況疾速地反斷交替。[22]抽象信賴所能取得的嘉獎只不外是使日程生涯正常運轉,它要承當的風險倒是古代世界的搖動及主體本身的撲滅。小說最后設定胡子云數年后看到一個長得像柳絮春的女人從而墮入猖狂,這和他現在在車廂中認識到本身上當時的平靜構成一種風趣的反差。他對火車的迫不得已,對鐵路的有力責備,對本身的煩惱,對女lier的仇恨,都再次印證這個故事的教導:物與抽象系統在古代性中永遠處于免責的狀況,主體獨一能做的只要控制欲看,防備他/她者。

三、古代主體的窘境之二 :展演推翻

胡子云的乘客抽像象征了古代主體感性、次序的一面,但卻在一系列看似公道的經過歷程之中推表演了分歧理的成果:以抽象信賴和經濟本錢樹立起的成分看似牢固,實則懦弱不勝。柳絮春的抽像代表了古代主體非感性、無序的另一面,但是這種凌亂無序異樣是以符合感性、遵照次序的方法表達出來的。這里面表現了古代性的狡計:正如非感性的對象也只能依附感性的表達方法議論本身,對古代次序的推翻實在也是古代性游戲規定的一部門。我們可以經由過程省檢柳絮春飾演的一系列分歧成分來懂得這一點。

當她剛在車廂中呈現時,是一個沒買著甲等臥展的摩登女郎;在餐車中和胡子云相遇時,她是一個看著西服書、會英文、要抽名牌捲煙的闊少奶奶;兩人世的對話提醒了她是胡子云伴侶的親戚并且是一個婚姻不幸的新派男子;跟著兩人來往的深刻,胡子云覺得她是一個別貼的旅伴;三等車里以前的同窗,證實柳絮春是曾受過教導的女年夜先生;在面臨窮苦乘客時的慷慨義舉,又讓柳絮春看起來像是個仁慈的婦人;她的言行舉止也流露出本身長短常熟習這趟平滬鐵路的老乘客;作為胡子云欲看的對象,柳絮春是溫順的戀人;但在最后胡子云人財兩空時,才從他人嘴里得知,她是火車上著名的女lier——地點地址無人了解,真正的姓名一直不明,柳絮春這個名字當然也是假的。就算終極我們將她的主體界定為女lier,如許的答案也沒有任何價值,等于什么都沒說。女lier,只是我們在把握單方面信息的情形下、對無法界定實質的主體賜與的臨時稱號。我們甚至無法將女lier回類進休息婦女或家庭婦女等習認為常的分類范疇里。女lier就像是一個占據著空位的零,謝絕著一切“女人”條面前目今的名詞屬性、分類卷標,但又可以作為一種活動的主體同時擁有它們所有的——這恰是柳絮春在車廂中的所作所為。

此外,即便斷定柳絮春是女lier,這能否意味著她在車廂中展現的一系列抽像都是假的呢?倒也未必。我們在不了解什么是真的情形下,很難斷定柳絮春的多重成分和所具有的古代乘客的言行舉止有共享會議室幾多是假裝出來的。只不外一個已經的女年夜先生也能夠是此刻的女lier,她對胡子云的“殘暴”和對貧民表現出的“仁慈”也紛歧定相互沖突。張恨水提示說:“女人的心,很是難測度的,有時很兇猛,有時又很慈善。那管媳婦的惡婆婆,常是口里念著阿彌陀佛。妓女們常是把忠誠青年,勾引得他敗盡家業。可是對那街上素昧生平的清貧人,也常有把整張鈔票施舍的事。”[23]概況上看,這還是傳統男權社會對于“女人善變”的想象與警告,但聯合車廂相逢的語境和乘客主體的反思,這種提示也具有了新的古代內在:不要依據單方面的行動往揣度他者的實質,對主體的懂得只能局限于她/他在詳細情境中的再現運動。這就和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以展演實際反思古代主體的做法不約而合。

巴特勒以為,女人作為一個主體,并不停對存在,也不是作為既存男性主體的盡對他者而存在。其是在永遠“成為”主體的經過歷程中,經由過程不竭重復的性別展演,借助詳細情境中的言語述行來臨時地建構成分。[24]展演不只是扮演,前者是主體針對他者停止的一切言語述行,后者更多是依據既定的規范或某種腳色睜開的運動。所以主體可以在再現中包容個別飾演的各類腳色,卻沒有一個先行存在、能被表征的實質。誇大主體的展演性意在提示我們,不要往想象一個暗藏在言語行動背后的內涵自我,由於并不存在一種能離開展演運動之外的本體論狀況。[25]主體的展演運動,不只牽涉個別的自發行動,更是涵蓋了權利闡述、身材實行、認識形狀的質詢、非人的物、抽象系統等諸多要素的協同運作。由此樹立起的成分認同不成能是清楚直接的,也不會與日俱增,必需要在不竭的重復之中停止再次確認。好像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的名言:人不克不及兩次踏進統一條河道,巴特勒也特殊誇大沒有兩次完整一樣的重復。由於在展演運動的詳細情境中時空是變更的,經歷是活動的,構建的成分每次都要從頭被付與意義、從頭被置于新的情境之中,所以重復之中包含了推翻與轉變的能夠。展演的推翻氣力不是和既定次序的抗衡,也不再于它對當下權利關系的損壞或超出,而是源于對現存資本、規范、腳色的重復應用。[26]

女lier柳絮春其實是上述展演主體的最佳代言人。她展現了一切令人佩服的細節,但在實質的地位上永遠是空無——誰都無法斷定的生疏人。她對鐵路次序的遵照和應用,對各類乘客類型的重復展演,使她構建出的成分比真正的還真正的,比典范還典范。真假的鑒定準繩在她眼前掉效了,胡子云卻還在努力于弄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也許是積聚起來的本錢和合適感性、遵照次序的生涯讓胡子云忘了真正的在古代性的前提下也是可以建構的,這只能等他損失本錢、墮入崎嶇潦倒時才會從頭想起來。《平滬通車》的勸諷意味也顯露于此,盡管我們對生疏人全無所聞,盡管我們沒措施查驗信息的真假,但會上當錢這一點是無能否認的真正的也是承當不起的后果。柳絮春和鐵路的共謀共生,讓她的推翻也落腳為一種游戲:胡子云的掉敗和柳絮春的成功并不組成兩種古代主體的代替關系,而是成了古代性外部的一種自我調劑。本錢從凝集走向活動,界線從明白轉為含混,他者從生疏變熟習并再次變生疏,在這些經過歷程中鐵路和古代性的系統一直是毫發無損的。一切的義務都被轉嫁到主體本身的欲看上,一切的經驗都被回結為亙古不變的規語:他者不成信、警惕生疏人,而火車永遠持續向前開。風趣的是,這一古代性波動不破的本相偏偏是透過一部與實際無緣、完善正面批評氣力的淺顯小說裸露出來的,這或許再次印證了論述的意義老是能超出本身的時期,與文字的反諷氣力一路持續存鄙人往。

注釋:

1.張恨水:《平滬通車》,《觀光雜志》1935年第9卷第1 期至1935年第9卷第12期。

2.《上海鐵路志》編輯委員會編:《上海鐵路志》,上海:上海社會迷信院出書社,1999 年,第116— 117頁。

3.圖1:“甲等客列車外景各皮椅均可扭轉”,圖2:“滬平通車餐室外景”,轉引自《記兩路新聚會場地備滬平聯運客列車》,《觀光雜志》1934年第8卷第3期。

4.趙君豪:《北游旅行過程》,《觀光雜志》1937年第11卷第6 期。

5.圖片引自容衍:《羊社漫畫:車廂內的不受拘束神》,《民眾畫報》1934年第6期。

6.圖片引自張恨水:《平滬通車:第二章薄水重逢成了親戚》,《觀光雜志》1935年第9卷第2期。

7.陳建華:《文以載車:平易近國火車小傳》,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215— 218頁。

8.佚名:《觀光:火車中之新說謊術》,《游歷》1930年第8 期。

9.三叔:《火車中又發明美麗妙齡女賊》,《風景》1946 年第 10 期。

10.拜見Anna Despotopoulou,“‘Running on lines’:Women and the Railway in Victorian and Early Modernist Culture,” Teresa Gómez Reus and Terry Gifford, ed. Women in Transit through Literary Liminal Spaces. Palgrave Macmillan, 2013, p.47-60. Anna Despotopoulou, Women and the Railway, 1850-1915. 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5, p.23-40. Weikun Cheng, City of Working Women:Life, Space, and Social Control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Beijing.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Institute of Eastern Asian Studies, 2011, p.85-91.

11.Anna Despotopoulou, Women and the Railway, 1850-1915, p.29-30.

12.Elizabeth Wilson, The Sphinx in the City:Urban Life, the Control of Disorder, and Women. Berkeley, Los Angeles and Oxfor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p.5-9, 86-87.

13.Rey chow, Woman and Chinese Modernity:The Politics of Reading between West and East.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1, p.76-83.

14.Georg Simmel,“ The adventurer,” Donald N.Levine ed., Georg Simmel O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Form.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1, p.187-198.

15.Peter Bailey,“ Adventures in Space:Victorian Railway Erotics, or Taking Alienation for a Ride,” in Journal of Victorian Culture, 01 January 2004, Vol.9(1), p.1-21.

16.Matthew Beaumont,“ Railway Mania :The Train Compartment as the Scene of a Crime,” Matthew Beaumont and Michael Freeman ed., The Railway and Modernity:Time, Space, and the Machine Ensemble. Bern:Peter Lang, 2007, p.125-153.

17.張恨水:《平滬通車:第四章二等車上的典範搭客》,《觀光雜志》1935年第9卷第4期。

18.張恨水:《平滬通車:第七章大師心神不安》,《觀光雜志》1935年第9卷第7期。

19.張恨水:《平滬通車:第十一章浦口渡江時》,《觀光雜志》1935年第9卷第11期。

20.張恨水:《平滬通車:第九章花言巧語》,《觀光雜志》1935年第9卷第9期。

21.Anthony Giddens,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Cambridge, Oxford, Boston and New York:Polity Press, 1991, p.21-36, 79-99.

22.Ibid., p.112-124,137-144.

23.張恨水:《平滬通車:第八章求人助者亦愿助人》,《觀光雜志》1935年第9卷第8期。

24.Judith Butler, Gender Trouble: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 1999, p.23-33.

25.Ibid., p.173-180.

26.Judith Butler, Bodies That Matter: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1993, p.226-241. 

(圖片轉自“古代中文學刊”微信大眾號)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網蟲 網蟲 網蟲 網蟲